中國古代漆器特征分析
作者: 轉載自: 發布日期:
商、周、春秋漆器
我國在上古時期,人們就已經開始制作和使用漆器。殷商時期漆器的造型、紋飾深受青銅文化的影響。器型有長方形盒、圓盒、盤、觚、缽等;花紋有饕餮紋、雷紋、夔紋、蕉葉紋,一般以朱漆為底,用黑漆涂成花紋。在廣泛采用鑲嵌技藝之后,鑲嵌材料以加工過的綠松石和蚌片為主。春秋時期,漆器圖案基本完整,既有構圖嚴謹的幾何圖案,又有寫實風格的鳥獸、房屋、人物等新的裝飾紋樣,彩繪技巧高超,內容豐富。
元代雕漆
元代雕漆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。國內收藏的元代雕漆數量極為有限。元代雕漆共有剔紅、剔黑和剔犀3個品種,其中以剔紅為最多;形制多變,以盤、盒居多;裝飾圖案有花卉、山水、人物和花鳥等。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,均以黃色素漆為主,其上直接雕刻花卉,一般是在盤內正中雕刻一朵碩大的花朵,四周綴以小花朵及含苞欲放的花蕾,主次分明,層次清晰。以山水為題材的作品,一般刻有3種不同形式的錦紋,以突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,天空以窄而細長的單線刻畫,類似并聯的回紋;水紋由流暢彎曲的線條組成;陸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輪廓,格內刻八瓣形小花朵。這3種錦紋又分別簡稱為天錦、地錦、水錦,在不同的空間背景下,雕刻出樓閣、人物,以表現灑脫、超凡的文人士大夫形象為主。
明代宣德漆器
一、在造型上,宣德時期的漆器造型以盤、盒為主。宣德時期出現了器型大而端莊的捧盒,如剔彩檎雙鸝大捧盒、剔紅九龍大捧盒等。
二、在品種上,宣德漆器除剔紅、填漆外,還出現了剔彩和戧金彩漆兩個重要的品種。
三、在落款方式上,宣德時期為刀刻填金楷書款。宣德款的署款位置不固定,是在器底內緣左側,有的在器底正中,有的在器底正上方,也有的在器物表面邊緣。宣德款的字體為官方常用書體,明代稱為“臺閣體”,清代稱為“館閣體”,字體端正規矩,筆道粗細一致,其中“德”字的“心”上無一橫為其明顯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