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實生活中,送禮真的是太普遍了,在許多人的潛意識里,辦事就要送禮,送禮未必辦成事,不送禮肯定辦不成事。當然,送禮也是一種精神煎熬。但就實用主義講,送禮一時煎熬,不送禮一輩子煎熬;送禮一時沒面子,不送禮一輩子沒面子。送禮之風吹拂,并沒有想象中的狂風暴雨,更多時候表現一種和風細雨的狀態。也正是這樣一種和風細雨,讓人害怕,讓人無力,讓人臣服。
10月21日,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在上海接受采訪時表示,諾獎評委今年一致推選莫言獲獎,并否認自己靠翻譯莫言作品發財。馬悅然還稱,他經常收到一些中國作家來信,請他推薦評選諾獎,并有山東官員送他字畫,稱可以不要獎金,只想要名譽。
竟然有官員為了能夠獲得諾獎推薦,要給評委馬悅然送禮,這個狗血劇情簡直比莫言小說還要魔幻現實。馬悅然再推崇莫言,看了再多的莫言小說,恐怕也會想不到現實荒誕如此。這說明一點,作家所能想到的荒誕,可能都不如現實荒誕。
馬悅然雖然熟悉中國,但碰到送字畫求推薦,仍然“友邦驚詫”。而這一幕對我們來說,恐怕并不會感到過分詫異。原因只有一個:見多不怪。現實生活中,送禮真的是太普遍了,在許多人的潛意識里,辦事就要送禮,送禮未必辦成事,不送禮肯定辦不成事。當然,送禮也是一種精神煎熬。但就實用主義講,送禮一時煎熬,不送禮一輩子煎熬;送禮一時沒面子,不送禮一輩子沒面子。送禮之風吹拂,并沒有想象中的狂風暴雨,更多時候表現一種和風細雨的狀態。也正是這樣一種和風細雨,讓人害怕,讓人無力,讓人臣服。
“中國式送禮”的泛濫,加劇了腐敗之風橫行;腐敗之風橫行,反過來又加劇了“中國式送禮”的泛濫。越來越多的人嘗到了送禮的甜頭,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送禮,以至于送禮也跨越了國界,在面對馬悅然這樣的諾獎評委時,竟然也有人想到了送禮;一些跨國企業來到了中國,也學會了送禮。更可怕的是,這種影響是全方位的,社會道德的滑坡,大眾心靈的疏離,乃至個休人格的分裂,都有一根線通到這里。并不需要深入探討,誰都知道,“中國式送禮”源于制度建設的無力。制度建設是根,有的時候也成了葉,因為制度建設“一葉障目”,很多人忽視了自身的責任。
人人都在痛罵貪官,都在痛罵不正常的社會風氣,都在痛罵漏洞百出的制度建設。但一轉身,那個罵得最兇的人,說不定借著夜色,低頭哈腰,跑去送禮了。經常有人感慨,一些官員閑下來義憤填膺,轉回首忙于送禮,就出于這種人格分裂。不要抱怨環境,你就是環境的一部分。在寄望制度建設的同時,也應該強調獨立人格。即使成不了蓮,也應該力挺蓮,不讓蓮因為不與淤泥同流合污,而被無情摧殘。
那個想要給馬悅然送禮的官員,身在文化領域,是文化的悲哀;身在官場,是官場的悲哀。很多人都在猜測這個人到底是誰,甚至要進行人肉搜索。挖出這個人或有必要,但必須看到,“中國式送禮”已經成了一張網,并不會因為偶然一次憤怒而被撕裂。更應該反思的是,我們應該怎么做,會不會成為送禮中人?會不會持之以恒地揭露、譴責、拒絕送禮?喬杉
原因
“中國式送禮”源于制度建設的無力;禮尚往來背負了人情、面子和利益。
措施
送禮應該回歸最初傳情達意的本義;應該把人情往來和利益交換區隔開來,破除傳統文化中利益往來也披著虛假的情感外衣的舊俗,禮文化才能升華。送禮更加坦誠和實際,本著守望相助的君子之風,將純粹的利益交換劃出“禮”的范疇,情比利重,也許送禮人和收禮人都會少了焦慮、后悔和憂心。
中國式送禮:情重?利重?
收送往來
是本賬
數目龐大的禮品金額中,多少是發自內心的迎來送往?多少是背負了人情、面子和利益?送禮的哲學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。
送禮變著法兒地“省錢”,情誼當中也總免不了計算。
正月十四,在一家華夏典當行內,來典當物品的人不多,但卻時不時有前來購買禮品的顧客。“我們這里全新典當的玉器售價大多數都比市價低一半。”店員介紹說,典當禮品回收的價格很多還不足三成,買禮送人反而比較劃算。“菜百的黃金400多元一克,這里回收再造的金飾不用加工費,370多元一克。”一顧客給剛出生的小輩買了個金掛件。
在回收煙酒商店里,有的店主比較“實在”,如果賣回收煙,一條能便宜10元到50元不等,2000多元的“黃鶴樓1916”煙回收后,只賣1400元。“節后過來買回收煙,屯著等過節再送。”顧客李先生向記者傳授“送禮經”。
相比以上這些精明人,有的送禮人年后算賬時則嚇了一跳,春節變春“劫”。
剛剛工作一年的陳女士,年收入共計3.6萬元,春節期間她的總支出已經有4.2萬元。她說:“掙錢了,怎么也得像樣地表示表示!”沒想到走親訪友、感謝領導及同事一年的照顧的“賀禮”錢居然讓自己入不敷出。
更有一出送禮鬧劇:沈陽的一對新婚小夫妻,春節派紅包、送禮物,不知不覺花銷2萬元。節后一算計,新娘怪新郎花錢大手大腳,卻遭到新郎的數落,又悔又氣地吞下60多片安定片……
“禮尚往來其實是一本賬,計算自己的經濟條件、與對方的情誼和一些可能更為功利的考量。禮跟利其實分不開。”基層公務員小杜說。過年她沒給科長送禮,理由是平時送禮沒多大必要,想辦事的時候可能需要找更高級別的領導送禮。
離普通人視野更遠一點的豪禮,有時候更演變成了一種符號。與中國大多數食物搭配都顯得十分艱難的拉菲,據專家說營養價值與蘑菇相差無幾的蟲草,還有假比真多的茅臺,這幾年價格都翻番,已經成為高端身份的象征,成為高端利益往來的載體,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,呈現一種“吉芬現象”:價格上升時需求量反而增加。
有純為利益的送禮,但是很多時候,禮中的情義與利益往往很難區隔。“有些客戶即使后來沒了利益關系,但還可能繼續有人情往來,成為了朋友。”一位廣告公司經理坦言。
禮文化
如何延續
千百年來的老傳統——送禮的味兒變了嗎?
社會學專家郝教授認為,送禮應該回歸最初傳情達意的本義。“我給自己立了個規矩:禮隨情走,不收重禮。”郝教授認為送禮圖利益是歪風邪氣,“學生來看我,提溜一瓶家鄉老酒,我會欣然收下,如果提著人參鹿茸甚至現金,那么不求我辦事兒也要拒之門外。”
郝教授說,今年春節,從不拘俗禮、給晚輩派發紅包的自己,因為家中下一輩有了新生兒,為了補貼年輕的小兩口奶粉錢,包了1000元紅包,“真需要幫忙的時候,送上的才是禮。”
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說:“送禮的起源其實是互助,是提供對方所需,而不是看誰的禮品更貴。”“在鄉土時代的田園社會中,人們鄰里之間互幫互助,在漫長的時間里形成了禮尚往來的傳統。”可見,送禮源于實際需求。
而背離實際需求的禮品回購現象反映出“買的人不用,用的人不買,多出來要賣”。在經濟學家的眼里,這是消費者被商家誘導購物從而過度消費的現象,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浪費。這種過度繁榮的禮品經濟不僅在中國存在,更被美國學者喬爾·沃德弗格視為美國的巨額負債、次貸危機、畸形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的源頭。
當然也有人認為,如今送禮這件事兒不能說已經變味兒了。計算在送禮中再自然不過,但誰說禮品當中不包含著感動和情分呢?
中國人民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,禮和利雜糅是常態,把送禮當成一種情感投資是無可厚非的。甚至送禮滋生腐敗這事兒也是自古有之,“秦檜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?”該教授表示,可見送禮文化并不僅要回歸本初,更需要與時俱進,“應該把人情往來和利益交換區隔開來,破除傳統文化中利益往來也披著虛假的情感外衣的舊俗,禮文化才能升華。”
送禮更加坦誠和實際,本著守望相助的君子之風,將純粹的利益交換劃出“禮”的范疇,情比利重,也許送禮人和收禮人都會少了焦慮、后悔和憂心。
上佳禮品網隸屬北京上佳正信科技有限公司,是一家專業從事廣告促銷禮品和商務禮品設計、禮品生產及禮品銷售的綜合性北京禮品公司。
電話:4008-366-557 采購部郵箱:767764848@qq.com 采購部:13520950915
地址: 北京市朝陽區南磨房路37號華騰北搪商務大廈2306室 郵編:100022
Copyright 2007-2021 www.www.hyliteled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